Sunday, July 30, 2017

【牌卡測驗】我應該試著「臣服」或「放下」什麼呢?


 文/寶拉的心理實驗場


最近吹起一股Surrender的炫風,教人放下執著。Surrender一字很有趣,Surrender後面接名詞,我們會翻譯成「放下」,但Surrender to又會翻譯成「臣服」。我們的文化向來都頌揚堅持到底的人,但堅持,何嘗不是一種執著呢?

最好的狀態,其實是懂得何時該堅持,何時該放下。



這是我很喜歡The Power of Surrender Cards的原因,這副牌卡在美國亞馬遜網站榮獲5顆星評比,有別於其他牌卡幫人找到目標,這套牌卡反而透過斷捨離的「減法」,來協助我們放下無謂的堅持和控制欲,很適合一個人靜靜的,抽張牌沈澱一下。


大家給自己幾個深呼吸靜下心來,從下面六張牌挑選一張。


抽到1的朋友
「臣服於奇蹟」

       很多人都是長大後,漸漸不相信奇蹟,你也是嗎?可是,不相信奇蹟的人,永遠都不會發現奇蹟。相信奇蹟並不是幼稚,而是相信萬事皆有可能。不妨對人生的奇蹟敞開心胸,相信奇蹟是可能發生的,放下任何抗拒和懷疑。

抽到2的朋友
「臣服於寧靜」

      
       有些人就是靜不下來,總覺得安靜會讓人倍感孤單,你也是嗎?可是,唯有安靜的片刻,我們才有機會去反思,我們忙忙碌碌到底有什麼意義。不妨試著享受一個人的寧靜,獨處會療癒你的心,為你充滿飽飽的電。

抽到3的朋友
「臣服於不過度努力」

       有些人就是把自己逼得很緊,深怕自己不夠認真,你也是嗎?可是,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。人生不是只有交出滿分的成績單,還要享受人生的美好,不妨給自己一些喘息的空間,多一點體諒,少一點罪惡感,少說我應該做XX,多想想我想要做XX。

抽到4的朋友
「放下跟別人比較」

       生活中有無數的比較,就算你不跟別人比,父母也會拿你跟別人比,對吧?可是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,跟別人比較真的有意義嗎?不妨試著把注意力放在你自己身上,看看你有哪些優點、吸引力和強項,你會對自己更有自信。

抽到5的朋友
「放下拖延症」

        你有什麼夢想或目標放在心上,卻遲遲未付諸實行呢?現在是你起身實現夢想的時候了,不要再把它一延再延。人生的目標清單,現在不做,就很容易永遠不去做,不妨開始擬定計畫和採取行動,夢想才有機會發光發熱。

抽到6的朋友
「臣服於喜悅」

       快樂的時候保持喜悅並不難,但困難的時候仍要保持心情愉快就不容易了。當你高興不起來的時候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微笑,大腦就會收到釋放腦內啡的訊息,越有腦內啡,人就會越開心,為你的人生帶來正面的改變,所以無論順境逆境都要讓自己想辦法找到樂子。
        

Wednesday, July 26, 2017

【這樣做,讓自己的心更強壯】

編譯/寶拉的心理實驗場


       古代希臘人就發現身體和心理的關係,西方醫學卻直到近年來才接受這個觀念。

       如果你心情低落卻不知道原因,又或者擔心財務狀況,卻怎麼試就是無法「正面思考」。這時候最佳的解決辦法,通常不是從心下手,而是從改變身體開始。以下有幾個方式,可以有效療癒你的心。

1.散步緩解憂鬱

       不少研究顯示,身體活動可療癒心理問題,而且不需要做太劇烈的心肺運動。每週只要散步200分鐘(亦即每天不到30分鐘),就可以大幅緩解憂鬱,提高生活品質。部分研究甚至發現,散步跟服用抗憂鬱藥物一樣有效。

2.微笑緩解肉體疼痛

       研究團隊發現,「苦笑著忍受」(Grin and bear it)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。如果你覺得很痛,微笑確實可以大幅緩解不適,反之皺眉頭會加劇疼痛感。

3.深呼吸延長專注時間

       深呼吸幾分鐘可提高專注力,如果你喜歡一心多用,無法靜下心來做需要長時間專注的事情,這時候不妨給自己幾個深呼吸,細數自己深呼吸的次數,對你會很有幫助。

4.做瑜伽減輕壓力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

       研究顯示,做瑜伽可以提高γ-胺基丁酸(GABA),這是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。GABA增加可抵消憂慮和其他精神疾病狀態。研究也發現,瑜伽亦可緩解PTSD患者的症狀。

5.舉重對抗焦慮
       大約有15%的人有經常性焦慮,若沒有處理好,恐影響睡眠,帶來身體疼痛或影響身體健康。
       研究發現,舉重可以有效對抗焦慮,而且不用做高強度的舉重。中度阻力訓練(resistance training)反而比重度更有效緩解焦慮。


資料來源:Psychology Today

【為什麼我們會覺得無聊?】

編譯/寶拉的心理實驗場



       什麼是無聊呢?最常見的定義是沒事可做。大家通常都不喜歡無聊,因為會整個人提不起勁,難以專注在手邊的工作。法文也有一個類似的字眼ennui,意思是倦怠。

       無聊,是大家都有過的經驗。

       調查發現,每天有30~90%美國成人曾經感覺到無聊,年輕人比率甚至高達91~98%(Chin et al., 2017),男人又比女人更容易覺得無聊,無聊也跟教育程度低有關。

       無聊可能會讓人覺得孤單、生氣、傷心或擔憂,這也難怪大家卯足全力想趕走無聊之苦,長期處於無聊的狀態,容易產生藥物成癮、酗酒或賭博的習慣。

       無聊主要有幾個原因:

1.單調乏味
       
       重複相同的事情,例如持續保持專注、囚犯關在小房間、在機場候機。任何重複可預測的事情,都可能令人感到無聊。換句話說,重複相同的事情,又缺乏刺激的話,人就會興趣缺缺。

2.缺乏心流(flow)

       心流,是一種完全沈浸的狀態。當我們正在完成有難度又在能力範圍內的任務,就會有運動員常說「高度專注而有傑出表現」的感覺。心流的前提是任務的困難程度不可超出能力太多,任務還要有清楚的目標和立即的反饋,反之,任務太簡單會讓人無聊,太難又讓人焦慮。

3.需要新鮮感

       有些人就是容易無聊,因為他強烈需要新鮮感、刺激和變化。這些高度刺激需求者很容易抱怨世界步調太慢,例如外向的人就需要外來的刺激,否則容易感到無聊,所以尋求新鮮感和冒險都是排解無聊的方式。

4.無法專注

       無聊通常跟注意力有關,畢竟無聊的事物絕對不可能獲得我們所有的注意,但如果你無法專注於某件事,那件事就很難讓你感興趣。這也難怪有長期注意力障礙的人,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很容易感到無聊。

5.缺乏自我意識

       無聊的人通常說不出來,他到底想要什麼,他到底想做什麼。當你不知道如何讓自己快樂,只會帶來更深沈的無聊。當你不知道自己在追尋什麼,就沒有能力設定你活在世上的目標。

6.自爽的能力

       如果缺乏對抗無聊的內在資源,就需要仰賴外來的刺激,但問題是,連你都無法取悅你自己,外在世界所提供的刺激和新奇也很難滿足你的渴望。

7.缺乏自主性

        無聊的人通常覺得自己被困住了,受困的感覺是無聊的一大原因,例如青少年最容易無聊,這是因為小孩和青少年無法決定自己要做什麼事所致。

8.文化因素

       無聊其實是現代的奢侈品 (Spacks, 1996),18世紀末以前根本沒有無聊這回事,以前人類的祖先要花很多時間採集食物和尋找容身之處,無聊根本不是選項。

       不過,說了這麼多,無聊也是有好處的。無聊會「促使我們採取行動」 (Svendsen, 1999)。哲學家尼采也認為,無聊能生成創造力,促使我們去思考和反省。一旦我們感到無聊,我們就會知道這件事在浪費時間,不值得我們繼續做下去。


資料來源:Psychology Today

Thursday, July 20, 2017

【快樂兒童餐,真的會讓我們更快樂嗎?】

編譯/寶拉的心理實驗場



       快樂兒童餐真的會讓我們更快樂嗎?研究發現,當你居住的地方充斥速食店,這會影響你對金錢的耐性,例如你會存更少的錢。

       加拿大研究團隊探討快樂和速食商標包裝的關係(House et al., 2014),提供兩群受測者相同的食物,一群人的食物裝在美麗的瓷盤,另一群人的食物裝在麥當勞的速食包裝。

       裝盤對於快樂沒有直接影響,卻有間接影響。

       這份研究還給受測者看大自然的圖片,一般而言,接觸大自然,就算只是照片,也會更快樂。在這份研究,大自然的照片讓兩群人的快樂度都提高了,但使用瓷盤的那群人,上升幅度更大。

         如果把大自然的照片換成義大利歌劇樂,使用瓷盤的人確實更快樂了,至於使用速食容器的人,不僅無法享受音樂,還容易對音樂不耐煩。簡言之,速食商標和包裝會妨礙我們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,例如大自然和音樂。光是看到他們的商標和包裝,就會讓我們不耐煩。

       吃健康的食物呢?一份長期研究調查1.2萬澳洲人,探討幸福和吃蔬菜水果的關係(Mujcic & Oswald, 2006),結果發現吃更多蔬果,確實對我們有好處,生活滿意度會隨著蔬果攝取量而增加。

       另一份類似研究探討伊朗學生的飲食習慣 (Lesani et al., 2016),最快樂的學生都有3個特徵:每天吃早餐、固定吃三餐、每天吃一兩次零食、每天吃八份以上蔬果。

       另一份研究調查400多位年輕人,記錄他們為期13天的飲食(Conner et al., 2015),吃比較多蔬果,確實會更有活力、創意和好奇心。

       我們知道長期下來,吃蔬果對身體健康有幫助,但這些研究證實,吃蔬果對於我們心理健康有更立即的效益。

       如果你吃得不夠健康,也不要灰心。有一份研究把受測者隨機分成兩組(Meier, Noll & Molokwu, 2017),一組吃脆餅,另一組吃巧克力。吃巧克力的那一組,比吃脆餅更有好心情。更重要的是,當你要求受測者「專心」吃巧克力(注意巧克力的味道、口感和質地),他們的好心情會更濃厚。

       想吃得更開心嗎?不妨給自己多一點健康的食物。想吃巧克力的話,記得要專心品嚐,你會更加快樂。


資料來源:Psychology Today

Wednesday, July 12, 2017

【想轉換跑道嗎?想成為SOHO族嗎?先來做個總體檢!】

編譯/寶拉的心理實驗場



        這裡說的轉換跑道,絕對是一個大改變!

        如果只是從兒童治療師變成青少年治療師,這個轉變就不夠大。本文要談的是,從心理學家變成老師或作家這種大風吹。

       人難免會職業倦怠,那時候光是微調已經無法滿足你。先別急著做出改變,我們先來看看,成功轉換跑道的人具有哪些特質:

1.學東西很快,可以一邊工作,一邊累積新跑道所需的能力,當他們真正轉換跑道時,完全不會有喝西北風的空窗期。

2.他們口袋夠深,就算沒收入也能夠存活,或者能夠支持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學習。

3.他們有人脈,就算是菜鳥,也能找到人雇用他們。



看看自己有沒有上述的條件,再來思考下列幾個問題:

1.你想要換跑道?
2.你想要待在相同的跑道,但是想換職別?
3.你想做同一份職務,但是想換老闆?
4.你想待在同一個公司,但是想換職務?
5.你想成為自己的老闆?

若你想當自己的老闆,可能要具備下列幾個條件:
1.自動自發:從此不會有人催你工作。
2.一個人處理各種問題。
3.懂得買低賣高,也知道何時盡量少花錢:不少成功的新創企業,都有一段時間是校長兼撞鐘,盡可能減少僱員。
4.適應力強:不被挫折嚇跑。

你有這些特質嗎?


資料來源:Psychology Today

Tuesday, July 11, 2017

【什麼是「好」決定?】

編譯/寶拉的心理實驗場




       我們老是在做決定,有的是專業決策,有的是個人決定。我們不禁好奇是否做了好決定,怎樣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。

       什麼是「好」決定?這似乎有一個明確的答案,但事實上,我們很難明確描述什麼是好決定。

       我曾經寫過定價決策的書籍,當我們詢問經理級人物,什麼是好的定價決策,他們通常會說,好的定價決策會「提高公司的銷售量」或「為公司帶來最高的利潤」。若公司正面臨經營困難,他們可能認為好的定價決策,可以「讓公司度過難關」。

       個人決定也是如此。試想我和老婆夏天要去度假,我們要決定度假的各種細節(去哪?何時?怎麼去?)什麼是好的度假決定呢?大多數人會說,好的度假決定是花合理的金錢,帶給我們難忘的經驗,最大的快樂。問題是,這些答案都忽略決策的過程,只關注決策的效果

我們難以(or不可能)決定決策的效果。

       我們做決定之後,至少要過一陣子,才會知道效果。有可能幾個禮拜、幾個月或幾年。回到我跟老婆度假的例子,把其他選項仔細考慮過後,我們決定從休士頓開車到大峽谷玩,但這趟旅程是否成功,必須等到旅行結束才知道,就算到那個時候,我們知道自己玩得很開心,花最少的錢創造最大的價值,但我們永遠無法知道,這是不是「最好」的決定,畢竟其他選項都沒有嘗試過。

        同理可證,企業決定降價,可能要幾週或幾個月後,才知道銷售量是否增加,換言之,我們不可能預先搞清楚決策的效果。

決策的效果,受到許多無法控制的因素所影響。

       結果論(從結果來斷定決定的好壞)是很有問題的,畢竟決策做完之後,它會帶來什麼結果,受到不少無法控制的因素影響。

       仔細衡量過各種選項的優缺點,我們決定去大峽谷度假,但是很不巧,我們在路上碰到壞天氣,而且天氣還越來越糟,道路淹水,交通惡夢接踵而來,浪費不少時間,我們只好中途折返,連大峽谷都到不了,無緣得見它的雄偉。

       我們根本不可能預知會有壞天氣,也沒想到我們的度假,會因為壞天氣而泡湯,我們的決策效果顯然糟到不行,但我會認為,我們的決策過程沒有問題,這絕對不是決策過程的錯。

一個決定是好是壞,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在決策過程。

       以醫療決策來說,醫生一直被教導「要做出明智的決策」,幫助病患從各種治療選項做選擇。所謂明智的決策,必須考量所有的資料,權衡所有可行的選項,並且考慮病患和醫生的意見。

       上述這個定義,完全沒提到改善病患的健康,畢竟病患的健康受到很多因素影響,不在病患和醫生的控制範圍內。醫生和病患所能夠做的,就是共同做出明智的決策,並一起執行。

       因此,好決定的定義如下:

經過審慎評估和思考,權衡各種相關因素之後作出的決定,不僅符合個人的哲學和價值觀,也能夠坦坦蕩蕩的跟重要的他人解釋。

       你呢?你同意這個定義嗎?


資料來源:Psychology Today

Monday, July 3, 2017

【催眠真的有那麼神?--破解催眠的迷思】



1.意志力薄弱才會被催眠?
錯!智商70以上的人,都可以被催眠。

       只要你「願意」,只要你有「專注力」跟隨簡單的指示,就可以被催眠。如果你讀得懂這篇文章,你就可以被催眠。

最佳催眠對象(可以上台表演)必須有下列幾個特質:
(1)豐富想像力
(2)高度專注力
(3)有強烈的動機參與催眠
(4)外向的性格

聰明人通常有前面兩種特質喔!

2.被催眠之後,只能任人擺布
錯!被催眠的人,並不是沒頭腦的機器。

       催眠對象不可能因為催眠師的指示,就做出違背個人道德原則的行為。當你看到催眠舞台秀,有些人會在上面跳舞,其實這些行為都在催眠對象的接受範圍之內,被催眠就像是喝點雞尾酒,讓他們更加放鬆。

3.催眠是睡覺
錯!雖然催眠對象會有一段時間閉上眼睛,但他們「並沒有」睡著。

       催眠對象很清楚他們周圍的環境,而且保持高度專注,所以我們常建議,前一晚沒睡飽,千萬不要來催眠,否則你會直接進入睡眠,而非催眠。

4.催眠師一次療程就能夠達到治療效果?
有可能。確實有發生過。

       有人確實經過一次催眠,就成功戒菸。不過,行為改變通常要投注更多的心入和毅力,才能夠看到長期效果,所以當你願意嘗試催眠療法,一個問題最好要有至少4~5次催眠的準備。

5.催眠師都很有自信或很怪?
這倒是真的!

6.催眠可以找回遺忘的記憶?
對!催眠有可能找回記憶,但不一定會成功。 

       永久記憶是潛意識的範圍,催眠就是要善用潛意識的資源,但催眠不是找回記憶的唯一方法!

       再說,記憶是很脆弱的東西,不一定代表「事實」,記憶強烈受到年齡和情緒所影響。如果找不回記憶,也有可能是潛意識刻意掩蓋。

7.被催眠都會說真話?
錯!

       大家都誤以為,催眠是真心話大冒險,這可是天大的誤解!人被催眠之後,反而會因為想像力大爆發,而說出一些天馬行空的話喔。

8.你從來沒有催眠的經驗?
屁啦!

       請記住,催眠有深度的差別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其實經常被催眠。

白日夢=催眠
專心看電視節目=催眠
看動作片看到手心冒汗=催眠
深度冥想=催眠

       催眠也是睡眠週期的一部分,你必須先進入催眠狀態,才會進入睡眠,你清醒前,也要先經過催眠狀態。


【牌卡測驗】2021年月亮要給我什麼提醒呢?

    文/日日好日        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《月相神諭卡》,我很少收藏中文翻譯的牌卡,一來擔心翻譯不到位,二來在意紙質和印刷,但這副牌卡倒令我相當滿意呢!我拿到這副牌的時候,正值西曆新年,剛好來抽我自己的2021年運勢,同時確認我手邊的新計畫,抽出來的結果出奇地對應,更...